团队负责人李卫民,博士,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机械设计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成员,2000年被评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首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辽宁省(十大)科技先锋。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负责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室负责人。
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科技部创新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重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辽宁省优秀人才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5项,锦州市重大攻关项目6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李卫民教授无论是做教师、机械学院院长还是副校长,长期坚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负责人,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作为课程负责人所主讲本科课程《机械设计》和研究生课程《弹性力学及有限元》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精品课;主持辽宁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和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各1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5部。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智能设计与制造教师团队,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优秀教师团队。团队中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17人。团队拥有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辽宁省“兴辽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千人层次2人、万人层次4人,辽宁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团队9名青年教师15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的教学竞赛奖励,团队获批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和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
团队重视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通过老中青传帮带,实施多维度中青年教师的能力提升计划。科研上凝练学术研究方向,为核心团队建立科研实验平台,助力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教学上以省教学名师为引领,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改教材建设和大学生创新活动等为切入点建设多个科研教学团队,通过教研活动、企业实践、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团队整体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中坚和骨干力量。团队在教学研究与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的突出贡献如下:
一、牢记教师初心,坚持立德树人
团队每位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近五年来,教授年平均教学学时达到405课时,副教授年平均教学学时达到520课时,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每位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将立德树人贯彻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和水平,用严谨的教风和学术影响力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团队协作的“工匠精神”,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师生们的高度评价。
团队教师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锦州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校优秀共产党员3人、校先进个人7人、校“三全育人标兵”2人,“三育人”先进个人10人;获校教学奖(教学质量奖)3人。
青年教师在全国各类教学比赛中,4人获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竞赛、自制实验设备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5人获教育信息技术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奖励4项;4人获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奖2项。
该团队于2009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和“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
二、坚持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李卫民教授带领该团队,长期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重点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教育教学重点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成果。
团队教师主持完成辽宁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校级30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获辽宁省精品课程4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获辽宁省一流课程4门,省优秀教材2部。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一流专业建设
团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线,优化培养方案,构筑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课程体系,遵循工程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汽车零部件产业、包装装备产业等行业的2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产教融合的多维互动平台,成立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双向导师制,开展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将企业需求、科研成果、学科新进展融入课程和实践环节,强化实习、设计的工程性。先后与锦州万得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东风朝柴动力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先后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试点改革专业、省普通高校示范性专业、省创新创业试点专业、省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和省一流本科教学示范专业。
2.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机械基础主干“金”课程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准循工程教育规律,开展以项目为导向、以讨论为导向等多种吸引学生主动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难度与挑战性。建立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实施考试方法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微课、慕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资源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五年来团队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等4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的基础上,先后把“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设计”、“数控编程与技术”、“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4门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年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团队获批校教材立项7项,出版教材和辅助教材8部。
3. 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团队骨干王宏祥、李刚、王晓磊等人牵头,先后组建“机械创新设计大学生创新团队”、“辽工万得方程式车队”和“机器人创新设计团队”,每年吸收约360名学生进入创新团队,与教师科研、企业生产实际相融合,以任务驱动式进行实践创新训练,参加各类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近五年,团队教师指导的本科生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项(其中国际1项,国家级47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56篇,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5项。团队在机械类所属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工程训练能力竞赛和机器人竞赛均问鼎国家一等奖。
特别是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获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2016年获奖成绩位居全国638所参赛院校的第3位。
在各类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中,获国内3次亚军、1次季军;2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学生方程式赛事,2017年在日本获得电车赛亚军。
通过创新团队的训练和国内外大赛的历练,学生探究与分析能力逐步增强,创新与动手能力提升显著,为行业提供了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极大提升了我校在国内及国际的知名度。
4. 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团队骨干成员在出色完成本科教学的基础上,深化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改革,建设辽宁省研究生精品课1门、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各1个。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着力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近五年来,该团队培养的研究生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9篇;12名学生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获国家级、省级研究生科技竞赛奖励18项;20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三、科学研究水平及成果
1.依托科技平台建设,开展科学研究
多年来团队围绕着智能设计与制造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数字化设计制造、电动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微流控系统和机器人视觉与轨迹控制等学术方向上形成特色。2009年以来,团队相继建设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中心“汽车振动与噪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另外,以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2015年支持我校成功获批了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即“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项目9项,主持辽宁省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项、辽宁省创新人才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主持市厅级项目20余项,发表核心层次以上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0余篇。
2.聚焦区域经济,实施成果转化
团队依靠自身学术特色,面向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和锦州市汽车零部件、包装机械的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服务。近五年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和技术转让近30项,累计横向科研进款1000余万元以上。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锦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320余项。
与锦州万得集团的骨干企业锦州汉拿电机、锦州锦恒、锦州万有等单位组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汽车动力匹配技术、新能源汽车发电机启动机关键技术、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智能物联驾驶技术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发明专利20余项,横向经费300余万元,特别是由锦州汉拿电机与本教学团队联合申报的2020年辽宁省重大科技专项“高集成化三合一动力总成系统”成功获批,获立项经费1000万元。
与辽宁天亿、锦州中联欧仕、锦州春光包装机械等药品包装企业联合攻关,
基于工业以太网、设备通讯、实时控制与数据处理等技术开展设备成套联线的智能化、数字化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基于机构动力学分析,解决抓取机构高速运行时的不稳定、可靠性差的难题;基于机器人视觉等技术开展智能生产线的研制等工作。
与锦州矿山集团联合攻关,解决了制约国内超深井提升的技术瓶颈,研发了大吨位、超深井矿井提升机组,项目获批2018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其成果分别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科技创新服务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锦州诸多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的锦州光和密封、锦州汉拿电机、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等企业的产品份额在全国占1/3左右,成为全球知名的专业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
四、社会服务
1.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团队组成“锦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李卫民教授被锦州市人民政府聘为锦州市“2025制造”总设计师。团队协助锦州市政府研究制定锦州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配合锦州市科技局实施“CAD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为企业量身定制信息化方案,为示范企业进行CAD、CAE、CAM和ERP等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并为锦州重型、示范企业开发了多套专用的CAD、CAE、CAM和ERP系统。该工程的实施加速了锦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协助市政府使锦州成为辽西地区唯一的“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
2. 建立省级实训培训基地
依托智能设计与制造教师团队,建设完成工程训练中心,该基地2009年获批辽宁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该基地,智能设计与制造团队为辽宁理工学院、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以及东风朝柴动力有限公司、锦州万得集团、锦州航星集团等30多家企业进行了数控技术、3D-CAD技术和计算机绘图员等技术培训和认证培训服务,5年累计培训600余人次。
3. 建立锦州市首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截至目前,锦州市已有1000余名中小学生代表到该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